经济发展理论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专家观点金海年从双循环思考经济发展理
TUhjnbcbe - 2021/11/27 1:22:00
行政求职招聘QQ群 https://m.sojk.net/yinshijj/26700.html
金海年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副秘书长首先热烈祝贺贾老师和刘薇博士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新书出版!我读后深受启发,再结合我之前的一些相关研究工作,与大家分享探讨。一、提出双循环发展的背景1.内循环将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内涵主体中国经济规模快速增长,内需比重先降后升,内循环必将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进出口占GDP的比重一直在10%以下徘徊,改革开放后,逐渐上升到年代的30~40%左右,加入WTO后迅速增加,年达到峰值,超过60%,随后逐步回落到年的30%左右。这个过程展现了一个大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一是外循环提供了开放发展的早期基础;二是发展到发达的阶段,内需会重新超过外需,成为大国的经济主体。除了大国经济这一内循环的内在因素外,避免修昔底德陷阱也是发展内循环的另一因素。严格来说,这些年发生的中美博弈与修昔底德陷阱并不完全一样,因为不是崛起者挑战老大,而是美国认为崛起者对其有威胁,而单方面采取的打压,为了应对这种挑战,内循环也是经济进一步发展必须要考虑的战略。中美矛盾的表面原因是相互认知的不对称性,深入分析有三个层次的原因:一是利益格局之争,由于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动态变化,国际经济利益、政治利益以及话语权的平衡格局都在发生变化;二是模式之争,英美做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榜样,曾经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唯一发展道路,现在中国开辟了一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路,虽然距离发达还有一些距离,但崛起趋势有目共睹,而且与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包容特点紧密结合,是不同于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人类文明新模式,独特魅力越发凸显;三是肤色之争,黄种人与白种人和黑人都是人类种族大家庭的成员,但从基因角度,存在不同人种相互竞争的本能。因此,中美的差异有可以相容的层面,也有根本不同的层面,但只要双方努力相互了解、相互理解,就可以实现求同存异、良性竞合的共同促进发展。2.外循环对中国发展的未来不可或缺虽然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内需在发达阶段是经济规模的主体,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引擎是创新,而创新尤其是0到1的原始颠覆性创新,是无法离开外循环的。外循环对于正在发展的中国必不可少,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全球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势:人类的生产力水平由于专业分工而提升,能源、材料等矿产资源在全球分步不均等,人口分布也不平均,全球化大生产必然要求资源、科技、生产和市场等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全球化,尽管有波折和挑战,但外循环始终是无法逃避的;二是外循环是革命性创新的源泉:历史事实表明,无论是工业革命还是电子信息时代,科研教育、产业变革都需要国际合作,创新的源泉包括好奇探索、产业需求和国家竞争三个方面,而多元化、多样性的思维是创新突破的基础,只在一个国家、只有一套思维模式,再聪明的人,也很难创新;三是数字经济时代也让外循环自然而然:计算机和互联网、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甚至车联网等科技应用的发展,已经让世界联在了一起,从信息到经济的外循环已经是无成本的无形存在,人为与世界隔离只会变成井底之蛙,从中国参与世界贸易竞争的实践来看,越开放的领域,即使当时我们差距巨大,但以中国人民的聪明勤奋,都将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独占鳌头,比如电器、比如高铁;四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碳中和目标的达成必须国际合作:碳循环不但需要全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还需要人类与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的交互平衡,没有外循环,碳中和和应对气候变化就是空谈,如北京的沙尘暴,没有对外蒙古的生态改善,是治理不好的,而且,碳中和任务不但需要外循环,也需要内循环,不同的省份、不同的地区,由于其自然禀赋的不同、产业基础的差异,不能制定一刀切的碳目标,而要设定全国总目标,各省份、地区有正有负、有加有减,结构化的设计才是科学的。二、外循环贯穿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可以将外循环或者全球化分成五个阶段:1.文明接触阶段(文明初始到丝绸之路之前):欧洲字母文字的产生就是依赖于两河文明、古埃及文明与地中海文明的外循环;青铜技术的外循环扩散,也对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几乎所有人类古文明起到了促进作用;货币的诞生,更是由于不同文明、经济主体之间的贸易循环。2.农业交流阶段(公元前3世纪~公元15世纪):丝绸之路的开辟,将东西方交流带入了新时代,丝绸、冶铁、瓷器、茶叶、香料进入到中东和欧洲,苹果、葡萄、西红柿等进入中国,特别是后来的土豆、玉米、地瓜等,大大丰富了中国的农业产出,使得中国人口突破1亿。3.重商主义阶段(15世纪~17世纪):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是人类大航海的前奏,本可以成为更伟大的创举,可惜被自我海禁打断。而几十年后,为突破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对丝绸之路的卡脖子垄断,欧洲开启了大航海时代,无意中拉开了地理大发现的序幕,外循环历史性的开拓了人类文明的眼界。大航海和地理大发现,不仅为欧洲人带回了黄金和香料,也开拓了疆域,更为全球化贸易和工业革命吹响了号角。4.殖民主义阶段(17世纪~):东印度公司的成立,拉开了殖民主义时代,这个阶段的外循环,并不公平对等,甚至充满了血腥,但在欧洲,科学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带来了工业革命,欧洲范围的外循环促进了从西班牙、荷兰、法国到英国的争霸,英国率先工业革命,以科技创新和新大陆另辟蹊径打破了欧洲大陆的资源卡脖子,英语、英镑随英联邦的扩张循环到全球。5.规则主义阶段(年以来):随着二战结束和联合国的成立,各国意识到战争已不能成为解决不同国家不同意见的主要手段,殖民地纷纷独立,联合国的国际规则框架成为基础,WTO的贸易规则、IMF和世界银行的金融规则等等逐渐成为国际循环的主要手段,美苏冷战以苏联解体而告终,美国、美元、石油,成为新的国际霸主。随着中国的重新崛起,美国、欧洲、亚洲、中东等外循环格局又会发生怎样的改变?三、经济发展理论的再思考1.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企业回顾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从新古典理论到现代理论,从静态模型到动态分析,以全要素理论为代表,都在分析资源、资本、技术和劳动,似乎都漏掉了主角——整合运用这些要素的主体:企业。企业运用这些要素创造价值的能力,受到制度环境的影响,否则美苏竞争就无法从增长理论中看到制度差异对生产要素运用结果的不同,也受到全球化的影响,企业在全球化产业链的分工模式,决定了企业对各生产要素的运用能力和效率。2.开放经济体的增长来自恢复、学习和创新三个方面我在年构建了开放经济体增长的三要素理论:开放经济体(参加的外循环的国家)的总增长G=(恢复性增长Recovery)+(学习性增长Learning)+(创新性增长Innovation),其中λ是制度影响下的企业因子,恢复性因子与历史最高水平有关(如战争、疫情、经济金融危机以及灾难动乱等经济倒退后的恢复),学习性因子与世界上最发达国家水平与本国生产力水平差距以及本国各区域的发展平衡性有关,创新性因子与创新能力和内外需潜力有关。从这个公式中可以看出,学习增长因素与外循环有关,也和内循环有关,自主增长因素与内循环有关,也和外循环相关。3.开放经济发展理论的大国模型以上分析了经济增长的基础主体是企业,而动力来自外循环的学习和创新竞争,以及内循环的需求潜力释放和创新升级。然而在现实世界,一个小国的发展模式和大国的发展模式可以相互借鉴,也有着本质区别,主要体现在人口、疆域和影响力三个方面。首先,大国人口多,需求大、市场大。小国的各产业需求大多可能通过进口满足,只要专注发展自己国家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即可,如瑞士的钟表和金融,德国的制造业,日本的电子产业等。而大国在各产业往往由于国际市场相比其国内需求的有限性,难以完全通过进口来满足,而且在国家安全角度也不便完全依赖于国际市场,这必然要求大国国内的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完整性,无论是否有比较优势。第二,大国疆域辽阔,可能的资源储藏丰富,但各区域不平衡的可能性也更大。大国虽然物产丰富,但可能种类并不平衡,而且人均不一定多,所以资源尤其是能源安全战略尤为重要。小国需求量小,即使受某些国家限制,也容易通过其他国家供给实现替代。另外,小国的城乡差别、区域差别往往不如大国的巨大,解决起来也更加容易。第三,大国有更强的独立性和影响力。大国由于其较大的经济规模往往具有更大的经济影响力和金融影响力,要求其货币和财政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较多的人口可能具有一定的民族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大国往往具有一定的文化独立性,最终形成独立的文明影响力,体现在经济规模、军事力量、科技贡献、制度榜样和文化影响这五大方面。大国由于更大的影响力,往往产生对周边乃至更大范围的辐射与联盟作用,对其资源合作、产业链合作、科技合作、经贸联系、金融合作和人才等多方面合作产生多层次的影响。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美国、欧盟、印度和俄罗斯都符合大国模型,而阿拉伯国家、巴西、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具有大国的潜力,非洲还没出现大国趋势,这样的模型有助于我们分析未来世界的经济发展格局。4.后发与先发的优势和劣势除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阶段性差异(增长的三要素理论)和大国模型以外,同时并存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以及发展过程中他们彼此的相互作用,也具有动态的特征,体现为后发的优势和劣势(相对应于先发的劣势和优势)。从实践到理论,可以总结出后发国家可能具备的6大后发优势(亦即对应先发国家的劣势)。一是发展快。学习别人成熟的科学技术、各类制度和政府与企业的管理经验,可以少走弯路,显然比自己寻找要快的多。二是风险少。由于可以汲取前人的教训,就能减少自己探索与尝试失败的风险,降低风险损失。三是效率高。参照先发国家,更容易确定发展目标,可以发挥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强项,按明确目标制定有成熟经验参照的计划,执行效率大幅提高。四是成本低。后发经济体在发展的早期劳动力工资低,具有明显的人工成本优势,对外资吸引力大,许多简单商品价格低,具有较大的出口比较优势。五是增速高。由于原来经济基数小,所以很容易取得较大比例的增长速度。六是动力足。由于落后,追赶和改变贫穷而致富的意愿往往更加强烈,更容易激发各方面发展的动力。同时,后发国家也往往面临6大后发劣势(相对于先发国家的优势)。一是路径依赖。追赶早期靠学习可以实现高速发展,但当差距逐渐缩小时,学习型发展的边际效应将快速减弱,我们的人均工资不断提高(这当然发展的目标,即提高人们收入),但成本的比较优势逐渐消失,因此必须逐渐增加自我创新的比例,改变原来的追赶型发展模式。同时,要提升因落后学习而形成的既有品牌形象是非常困难的,也容易导致自大或自卑的极端化情绪,要完成从追赶到超越的转型,挑战巨大。二是修昔底德陷阱风险(卡脖子风险)。已经领先的经济体大都具有规则与定价权,处于国际分工的优势地位,具有制高点先机和实力优势,掌握了国际话语权和垄断或控制地位,要想赶超可能会遇到领先者的压制。三是基础不扎实。由于追赶时发展太快,许多体制方面的制度配套和需要几代人传承积累的习惯与观念积淀不一定都能跟上,发展的基础需要补足。四是人才劣势。先发经济体有培养体系和吸引全球人才优势,后发追赶者需要补更多的课,不断对全球人才缺乏吸引力,对本国人才的培养和留用也面临更大的竞争。例如中国真正的崛起,应当像盛唐一样能够吸引全世界的优秀人才,不但包括华人,也包括犹太人、印度人、阿拉伯人、日本人等等,这样的阶段显然还需要更长时间、更多的努力。五是资源更稀缺。在发展早期,石油等能源和资源比较丰富,开采容易、价格便宜,而等到更多追赶者发展时,面临更稀缺的资源和更高的价格,同时前期累计的污染等生态问题开始从局部问题逐渐变为全球性问题,例如现在已经形成应对气候变化的新约束和碳中和等方面的国际协定,约束条件和发展成本大大增加。六是后发高速悖论。由于发达门槛日益提升,发展越晚差距越大,就需要更多的时间完成以前相同的追赶,例如美国用了30年完成了第一次工业化和到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追赶,日本用了30年完成了与当时中国人均GDP相近到与美国人均GDP相近的追赶,韩国用了42年的高速增长,进入了发达国家行列,而我们经过了40年的高速增长,却仍在发展中国家行列,甚至没有达到世界人均GDP的平均数。四、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双循环均衡发展的关键在于改革针对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战略,我们创新了经济发展理论,最终可以形成行动措施建议,对政府,就是改革,对企业,就是要面向国内升级的需求和面向全球的新格局。首先要理解循环。经济要能循环起来,无论在国内和全球范围,必须要发展产业生态,比供应链、产业链更加丰富,要完整认识从资源(能源与材料)到市场、从供应链制造到产业链生态、从学习追赶的产业政策主导到竞争创新的反垄断平衡监管、从国内市场监管的内向型政府体系到国内秩序与国际规则综合的数字经济时代的全球化大国体系、从华人人才资源到全球多元化文化人才资源吸引的转变过程。竞争不足会导致垄断,但竞争过度尤其是同质竞争就会内卷,差异化策略,既是企业后发的最优选择,也是政府创造可持续发展的营商环境的制度目标。说到底,无论内循环还是外循环,最应避免的就是“一窝蜂”和“一刀切”,一定要深入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结构性”内涵,坚决贯彻改革的“结构性”精神。第二,要补好快速工业化、现代化、市场化的基础课。西方从重农主义经过大航海、大发现发展到重商主义,经过了几百年,从重商主义和殖民主义到更加文明的规则时代,由经过了几百年,无论对企业还是政府,都经历了几代人。我们的发展,跨越了农业、工业再到国际规则市场,还在第一代人,企业主尚未完全完成从“为盈利而梦想”的商人到“为梦想而盈利”的企业家的转变,政府管理尚未完成国内反垄断到国际反垄断(反卡脖子)的治理体系转变。这两方面的转变,需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避免后发劣势,在几十年的时间追赶几百年的差距。最后,理解改革的关键就是两个字:开放。即:对外“开”,对内“放”。不开,外循环就循环不出去、进不来;不放,内循环就流不动。所谓“开”,就是面向全球的资源、全球的市场、全球的科技,建立更加灵活,更被需要的全球开放供应链与产业链体系,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即从以前的人口优势变成未来的人才优势,要面向国际话语体系、规则习惯,逐步融入、逐渐影响,切勿贪大图快,让他国难以理解、难以接受,当前到完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之前,应以适应、融入现有国际规则为主,润物细无声的融入我方的诉求,先让国际大循环重新通畅起来;所谓“放”,就是释放人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人民在市场、在企业经营方面的自主性,即充分发展民营企业,发挥国有企业的国家战略导向作用和公共服务保障作用,发挥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的非“威胁”形象,促进国内民营企业大批量、多领域升级发展为国际跨国企业,发展民营企业在国内的生态多样性和竞争差异性,变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全面建设国家战略创新、产业需求创新、科教探索创新三大支柱构成的国家创新体系,让民营企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可以实现有限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和收入的充分提升,让收入提升的内需多样性得到国内企业竞争差异性的多样化满足,以多样性充分提升内需的规模和质量,充分发挥内循环的基石作用。谢谢大家!

(此为年6月26日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新书发布会暨“双循环”研讨会上的发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专家观点金海年从双循环思考经济发展理